28楼的绝望她坠落时整个城市都沉默了
“高楼耸立入云端,岂料灾临噩梦缠。”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它们是人类建筑智慧的结晶,也是城市繁荣发展的象征。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却让人们对高层住宅的安全性有了全新的审视与深刻的思考。
我曾与一位消防员朋友聊天,他满脸凝重地说:“高楼若发生险情,救援难度超乎想象,每一秒都在与死神赛跑。”深圳湾豪宅的那场爆炸事故,至今仍让人痛心疾首。那名女子被困在被炸烂破碎窗户的高楼边缘,火焰与浓烟如恶魔般将她逼入绝境。她的衣物似被烧尽,我只能透过手机放大后模糊的视频看到那绝望的身影。她无助地伸腿、躺倒、坠落,每一个动作都像重锤砸在人们心上,我的心仿佛也随着她一同坠入无尽的黑暗深渊,那种无力感令人窒息。这不仅是一个生命的消逝,更是对整个社会安全体系的沉重叩问。
先来说说空置房屋的风险。就像楼下那间长期无人居住的法拍房,被法院查封后无法入内检查,疑似煤气泄漏,再加上不确定的管路安装问题,这些看似小概率的事件如同多米诺骨牌般串联起来,最终酿成了这场燃爆的大悲剧。这正应了那句墨菲定律:最坏的结果往往不请自来。如今爆炸发生后,权属及相应责任在法律上陷入了灰色地带。物业是否该担责?燃气公司有何义务?失联两年的业主又该如何承担后果?这样一些问题亟待有关部门去厘清。在我看来,房子还是得有人居住,长期空置就如同埋下一颗定时炸弹,风险和麻烦只会不断堆积。哪怕业主不住,也应定期请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检查门窗、天井(如有)、燃气、水电线路等,绝不能让隐患有滋生的机会。
那高层住宅遇到火警、爆炸究竟该如何逃生呢?重点是逃离起火点。从网传的事发房子户型图来看,27 楼厨房天然气爆炸,导致 28 楼入户大门被炸坏堵死,同时引发室内起火,业主无法逃出,最终酿成悲剧。通常住宅厨房都靠近入户门位置,理论上厨房爆炸很可能会堵死入户门。若遇到火情无法逃出,去洗手间用水打湿身体,用湿毛巾捂鼻或许能自救一下。但可惜的是,在这次事故中,洗手间离爆炸点近,估计也被炸掉了。我不禁设想,如果这套房子远端靠近阳台处还有一个卫生间,那女孩是不是就能多一些等待救援的时间呢?这也给建筑规划设计敲响了警钟,在户型设计时能否多考虑一些火灾逃生的细节,比如合理地布局卫生间位置,多设置一些逃生通道或安全屋等。
这场爆炸事件之后,全网掀起了关于超高层火警安全性的大讨论,许多人对超高层住宅望而却步。深圳出动的 101 米消防云梯,据我所知应该是全国最高的消防云梯之一,全球最高的消防云梯也才 112 米。100 米以下为高层建筑,是如今住宅中最普遍的设计高度;超过 100 米则是超高层建筑,因地价高企近年来在楼市十分常见。超高层建筑虽有避难层用于火警逃生避难,但住宅起火通常虽不会整栋同时烧起来,可一户或相邻几户着火也足以致命。遇到火情尽快逃离起火点至关重要。裹着湿被子能冲出门就有生机;出不了门进厕所躲着也可能有用,明卫相对暗卫更有优势;若被堵死逃不出去,低楼层也未必比高楼层安全。就像前几天日本一个参议员家起火,楼房仅六层高,同样大门被锁死,两人最终葬身火海。至于逃生绳,若没有训练,使用它救命可能摔死的机率不比烧死小。普通消防云梯高度在 30 - 50 米,差不多能救到 10 - 16 楼的高度,从这点看低楼层相对安全些。综合而言,大面宽房子远端多一个带窗户的洗手间,16 楼以下遇到火警获救概率会稍高。
预防比救援更重要。从理论上讲,燃气泄漏传感器、烟感传感器、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等设施,若能在灾难发生前发挥作用,发出警告或加以控制,就能大幅度的降低意外发生的机率。比如在这次事故中,如果有灵敏的燃气泄漏传感器,或许就能及时断供、通知住户,从而避免悲剧上演。当然,烟感传感器和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在普通火灾中作用显著,但遇到爆炸可能会被瞬间摧毁。即便如此,提前预防仍是关键,不能等到火势蔓延、灭火设备失效时才寄希望于消防车救援。在安全问题上,预防是上上策,事后救援只是无奈之举。买保险要在出事前,装传感器要在燃气泄漏前,人生大事就应多些主动,减少悲剧发生的几率。
此次事件对高层住宅产生了深远影响。短期内,它让高层购房者心中充满恐惧与疑虑。原本高楼的视野和地段优势此刻变得黯然失色,“云梯救不了”的无奈深深刺痛着人们的心。对于开发商和物业而言,这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警钟。他们必重新审视建筑规划设计与安全预案,增加燃气监测和紧急断供装置,采用耐高温、耐爆炸冲击的管线材质,完善避难层、紧急疏散口、备用电源、逃生梯及喷淋系统的配置与维护,并严格落实定期巡检制度。而从长远看,跟着时间推移、政策完善以及开发商和物业在安全预防的方法上的加强,人们的关注点或许会逐渐回归到传统的“地段、配套、学位、视野、景观”等方面。毕竟在日常生活中,若无突发事件,高楼层的独特魅力依然吸引着众多人,能俯瞰城市繁华,享受宁静居住氛围。但城市发展向上要空间的趋势难以改变,高层与超高层住宅仍将是城市更新和土地资源紧张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高层住宅更好地发展呢?这可以让我们每一个人深入思考与探讨。
- 上一个: 新的一年咱们的消防宣讲举动仍在继续
- 下一个: 浙江临安:冬日一抹“香溢红” 最是温暖心意长